坐唱鹽池
項目簡介
發(fā)源西周。
鹽池坐唱從陜北說書傳承過來。陜北說書是西北地區(qū)十分重要的曲藝說書形式,主要流行于陜西省北部的延安和榆林等地。最初是由窮苦盲人運用陜北的民歌小調(diào)演唱一些傳說故事,后來吸收眉戶、秦腔及道情和信天游的曲調(diào),逐步形成為說唱表演長篇故事的說書形式。后來逐步改進為加入樂隊伴唱。到鹽池演變?yōu)榈胤阶f書。
鹽池現(xiàn)僅存楊樹祥一人,彌足珍貴,亟待保護。
歷史淵源
關(guān)于鹽池坐唱說書的起源不能不談及陜北說書,鹽池地處陜甘寧蒙四省區(qū)交界,首先從陜北說書傳承過來。陜北說書是西北地區(qū)十分重要的曲藝說書形式,主要流行于陜西省北部的延安和榆林等地。最初是由窮苦盲人運用陜北的民歌小調(diào)演唱一些傳說故事,后來吸收眉戶、秦腔及道情和信天游的曲調(diào),逐步形成為說唱表演長篇故事的說書形式。
"說書"歷史悠久,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三千多年的西周時代。秦漢時,在宮廷已有了管理說書的"稗官",這是皇帝專門設(shè)立用來搜集民間"街談巷語"、"里巷風俗"官職。另外有以滑稽取樂職業(yè)藝人叫"俳優(yōu)侏儒"。1957年四川成都市郊的一座漢墓中出土了一個漢代說書傭,它袒露上身,左臂掖鼓,右手握錘欲擊,張口垂目,神態(tài)自若正在說講有趣的故事。說明在兩千多年前揚州說書就很盛行。至宋代通俗說唱統(tǒng)稱"淘真",大抵說宋時,蓋汴京遺俗。清代說書形式較為普遍,清同治、光緒年間,曼殊、震鈞《天咫偶聞》卷載:舊日鼓詞有所謂"子弟書"者,始初于八旗子弟,其詞雅馴其聲和緩。《榆林府志》中對于說書亦有這樣的文字記載:"清朝康熙年間,這里便有……劉弟說傳奇頗靡靡可聽……韶音飛暢,殊有風情。不即江南之柳敬亭乎。"再次說明了在二百年前,陜北說書藝術(shù)發(fā)展已達到較高藝術(shù)水平。
大體推算起來,在后來的陜北乃至寧夏鹽池民間說書,更多的當和宋元話本及民間的蓮花落有關(guān)。宋元話本歷史已很悠久,故事性、趣味性很強,至今仍在民間廣為流傳。但“說話的”只是干說,不用任何樂器伴奏;在鹽池農(nóng)村,是叫做說古朝或說《西游》的。說古朝的人也不以講故事謀生,只是在業(yè)余時間的一種自我娛樂。蓮花落,從古代典籍或戲曲可查到,歷史也很悠久了。
陜北說書后在鹽池被再創(chuàng)新,又稱鹽池坐唱。
基本內(nèi)容
一、藝術(shù)形式上
1、鹽池坐唱說書以陜北說書為基礎(chǔ)。先說陜北說書,它的書詞的曲調(diào)很多。除了藝人們特有的開場白或特定的唱詞外,幾乎不加任何限制,可以由藝人任意發(fā)揮。好的民間藝人,在唱詞中大量引用陜北民歌、陜北道情、陜北秧歌劇、陜北碗碗腔,甚至秦腔、眉戶、蒲劇、晉劇、京劇的曲調(diào)。另外還有"九腔十八調(diào)"之稱,其中常用的有【單音調(diào)】、【雙音調(diào)】、【西涼調(diào)】、【山東腔】、【平調(diào)】、【哭調(diào)】、【對對調(diào)】、【武調(diào)】等。說得上是集各種唱腔于一爐,加以冶煉,然后形成一種別具一格的唱詞。鹽池說書書詞的曲調(diào)很多。除了藝人們特有的開場白或特定的唱詞外,幾乎不加任何限制,可以由藝人任意發(fā)揮。其歷史非常悠久,文革前,藝人們大多是說一些正本,就像說評書一樣,題材無非是才子佳人,歷史故事,諸如《黑虎傳》《大八義》《小八義》《五女興唐傳》等等。小段子是正本前的“開場鑼鼓”,一般以逗笑的如《禿子尿床》類的題材。
2、另外發(fā)展到民間的蓮花落,開始,只是乞丐行乞時才敲打的一種極簡易的打擊樂,邊敲邊打邊信口唱上幾句,以引起好心人的同情,以訴說自己的不幸遭遇,求得善良人的施舍。打蓮花落,為的就是乞討謀生。陜北說書在舊社會是盲人的一種謀生的手段,盲人以說書掙幾個糊口錢,行似乞討,和打蓮花落也差不了多少。但不再是干唱,而有樂器伴奏;不再是隨便唱,而是有了故事,要細說故事情節(jié)。鹽池說書借用了隋唐宋元話本以及其它演義小說的故事,比如隋唐時期呼延慶打擂《黑虎傳》,流行于陜北延安、榆林、寧夏鹽池等地。最初系由盲藝人運用陜北民歌小曲演唱一些傳說、故事,后來吸收眉戶、秦腔、道情、信天游的曲調(diào)發(fā)展而成。演唱形式為手持琵琶或三弦自彈自唱,說唱相間,分為三弦書和琵琶書兩種。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,陜北說書在著名藝人韓起祥等的改造下,發(fā)展成一人同時操用大三弦(或琵琶)、梆子、耍板、名叫"麻喳喳"的擊節(jié)木片和小鑼(或鈸)五種樂器進行伴奏的曲藝說書形式。到了鹽池楊樹祥,傳承了韓起祥的五種樂器,傳統(tǒng)的樂器有大三弦,笛子,二胡三大件。打擊樂是腿上捆綁的甩板,隨著腳腕的起落以擊節(jié)拍。大三弦演奏者右手的麻喳喳,也是隨著撥子的彈撥把音樂的節(jié)奏準確的反映出來。打擊樂中還有些簡單的鑼、鼓和小镲(當?shù)厝私小般q鉸”),這些個打擊樂都是器樂手兼職擊打的。而且鹽池進入鼓又強化了鼓的功用。說書的人員一般由4——6人不等組成,領(lǐng)銜主演的是大三弦手(琵琶手),而大三弦手(琵琶手)的兼職是最多的——主要演奏、主唱主說、右腿打甩板,右手抖動麻喳喳,其他樂手也多是一專多能的。2004年藝人融合了鹽池民間小調(diào)和現(xiàn)代生活內(nèi)容新編演了《說唱外援辦》《十勸我老公》等經(jīng)典曲目。從而便發(fā)展成了一種特有的鹽池民間藝術(shù)。
二、傳承形式上講,很長時間以來,陜北說書是盲人的專利權(quán)。陜北說書的民間藝人大都是盲人,所以陜北說書也叫盲人藝術(shù)。那么流傳到鹽池也由盲藝人擔當。老盲人教小盲人,師傅收徒,全由口授。師傅耐心地傳授,徒弟認真地記憶,一代又一代,就是這樣延續(xù)的。在舊社會,明眼人是不學(xué)說書的。一是因為不道德,不能奪了可憐的盲人的生意;二是恥于操這種行業(yè),認為是下賤的,不高尚的營生。沒有有知識的明眼人的指導(dǎo),全由既是目盲又是文盲的盲藝人在極其狹小的圈子里創(chuàng)新發(fā)展,遂使得這種民間藝術(shù)雖然是群眾極喜歡的一種民間藝術(shù),可終歸得不到大力發(fā)展。在舊社會,從事說書的盲藝人為了糊口,還差不多都兼搞算命、扣娃娃、送鬼等封建迷信活動。算命又多為“瞎子滾流星”,即須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,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,以及由天干地支組成的甲子、乙丑、丙寅、丁卯等六十個干支序列背得滾瓜爛熟,記住其中的某一個干支是哪一年,然后測生辰八字;按照生辰八字,推斷一個人一生的命運。
三、藝術(shù)流程上講,陜北說書六十代以后流傳到鹽池,并被楊樹祥等人改編,又在樂器里強化了鼓,內(nèi)容和語言上都大量融合了鹽池地方方言和小調(diào)和地方文化的內(nèi)容,又稱鹽池坐唱。
傳承譜系
開放式傳承,60年代自陜北著名說書藝人張俊功,杜林,他們直接傳承到陜北及鹽池楊樹祥,鹽池自楊樹祥開始是兩代傳承,現(xiàn)僅剩楊樹祥和其弟子王玉平、王玉娥、劉平、白生戰(zhàn)。
項目特征
1、多樣性
鹽池坐唱說書的唱詞通俗流暢,有濃郁的地方特色;曲調(diào)比較豐富,風格激揚粗獷,素有"九腔十八調(diào)"之稱,其中常用的有【單音調(diào)】、【雙音調(diào)】、【西涼調(diào)】、【山東腔】、【平調(diào)】、【哭調(diào)】、【對對調(diào)】、【武調(diào)】等,后在此基礎(chǔ)上加入【鹽池小調(diào)】。
2、綜合性
集音樂、動作表演、民歌、戲劇、曲藝于一體。
3、即興性
鹽池坐唱盲藝人以口傳心授為主要方式。在選用歌詞、段落反復(fù)、伴奏手法、旋律裝飾等方面,都有大量即興創(chuàng)造甚至直接即興創(chuàng)作。
重要價值
1、鹽池坐唱說書書詞的曲調(diào)很多。直接由楊樹祥創(chuàng)制。除了藝人們特有的開場白或特定的唱詞外,幾乎不加任何限制,可以由藝人任意發(fā)揮。好的民間藝人,在唱詞中大量引用鹽池小調(diào)、陜北民歌、陜北道情、陜北秧歌劇、陜北碗碗腔,甚至秦腔、眉戶、蒲劇、晉劇、京劇的曲調(diào),說得上是集各種唱腔于一爐,加以冶煉,然后形成一種別具一格的唱詞。
2、鹽池坐唱說書將鹽池方言和陜北方言以蓮花落和快板形式,配以鹽池民間小調(diào)等多樣表演形式運用于說書當中,表演形式獨特,通稱為鹽池坐唱。具有當今說書表演形式里獨特的曲藝文化價值。
3、當代鹽池坐唱說書藝人已經(jīng)能夠成功運用說書形式來反映現(xiàn)實生活,教育下一代,反映群眾情感的娛樂形式。
瀕危狀況
主要在發(fā)展市場經(jīng)濟的今天,商品嚴重沖擊了文化藝術(shù)的發(fā)展,致使許多年輕人不再對說書這古老的藝術(shù)感興趣。
鹽池坐唱說書現(xiàn)僅剩楊樹祥,他的四個弟子均在陜北打工謀生,也已多年不多從事說書生涯,楊樹祥因生活困難等問題,幾乎很少涉獵說書。
楊樹祥年齡將近60,他手頭還掌握著連陜北都少有的經(jīng)典曲目《黑虎傳》《大八義》《小八義》《五女興唐傳》。